新闻资讯-综艺戏曲

人人都是讲解员!武科大团队让红安郑位三故居重焕生机

极目新闻记者 张静娴

“来到红安的高校特别多,但只有你们做了这件事!”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武汉科技大学的刘伟毅教授又准备前往红安开展郑位三故居的相关工作。2023年11月,位于红安县的郑位三故居在校地共建下,从长期紧闭的闲置状态成为修缮完整的红色基地,如今,更有不少外地游客前来参观学习。这些改变的背后,离不开刘伟毅教授领衔的设计团队的付出。

红安是红色圣地,郑位三是红安人,也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重要领导人。刘伟毅了解了郑位三的故事后,在责任感的驱使下,便有了修缮故居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资金、技术、人员都是难题,他和团队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创新精神,让郑位三故居焕然一新。

郑位三故居陈列布展

“使命感让我这么做”

“做这件事是有机缘,但更多的是有些使命感。”刘伟毅表示,在2023年6月第一次去红安前,他了解到郑位三故居处于长期紧闭和闲置的状态,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去了现场之后他便更加确定了要修缮故居的想法。郑位三1922年毕业于湖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武汉科技大学前身),2023年是武汉科技大学125周年校庆,也是黄麻起义96周年,这些特殊的时间节点也让这件事更有意义。

虽然有了修缮的想法,但是真正来到实地,刘伟毅才意识到背后的重重困难:资金不充足、技术难度大,甚至当地很多部门和村民也质疑,觉得这件事不能做成。刘伟毅说:“当时很多人劝我说这件事太难了,不要去做了,但是恰逢武科大红安行革命传统教育40年,正好自己一直在做文化遗产空间保护利用方面的研究性实践工作,为红色校友尽一份自己的专业力量理所应当,于是就下定决心要把这件事做成。”

为了确保史料的专业权威,刘伟毅专程向省委党史研究室的专家、红安县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县档案馆等部门虚心请教,按照程序组织专家评审论证,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陈列布展大纲;当地没有图纸,无法得知房子的具体信息,刘伟毅便带领团队用无人机测绘,去做原始的图纸;因为故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防止建设性破坏,团队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创新性地使用木方独立结构支撑体系,巧妙地把一张张展板立起来。面对困难,刘伟毅也坦言:“整个过程充满各种挑战,也是责任心让我坚持到底。”

如此宏大的一项文化工程,刘伟毅团队用3个月的时间出色完成,这背后离不开他们披星戴月的努力。“我们团队这些年长期扎根在基层一线工作,有大量的实践案例,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充分接地气,才有足够的底气。”刘伟毅表示,项目实施期间,他只要没课基本都在现场,早上6时多出门,到次日凌晨才回到武汉,把时间压缩并高强度运转。为了节省时间和成本,他们通过数字化设计,在武汉工厂预制好模块,直接去现场组装。

“人人都可以当讲解员”

在武科大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11月,郑位三故居的整修和陈列布置工作完成,分为农运领袖、领导暴动、临危受命、转战陕南、抗日游击、中原突围、奋斗终身、永远的缅怀8个部分,图文并茂地展示郑位三的生平事迹,成为游客纷纷前来参观打卡的红色基地。

虽然郑位三故居已然建成红色基地,但是刘伟毅却注意到一个情况:来参观的游客只是简单游览或者参加相关的活动,缺乏深入了解的途径,于是他有了一个想法,“让人人都是红色文化的讲解员,人人都是郑位三故事的代言人”。

刘伟毅和村民交流郑位三故居讲解的心得

讲解员几乎都是本地人,既有小女孩也有老先生,只要有游客来郑位三故居参观,他们随时都可以进行讲解,而这件事也让他们感觉非常自豪。“他们都是公益讲解,全靠精神动力在支撑。”刘伟毅也表示:“我们也希望在每一年节假日的时候,当他们的亲人孩子们回来时,老人们也能给他们讲述我们身边的郑位三的故事,让这种红色精神传承下去,让红色基因深深扎根于我们心中。”

“我一来就感觉好像真的回家了。这个老房子增加了这么多色彩,而且没有改变它的面貌,看得特别亲切。”2024年11月12日,郑位三的女儿郑复康从北京专程回到郑位三故居,感慨道:“不管是从照片的修缮还是从文字的考证,个个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学校和地方政府共建,也能更好地发挥宣传作用,让子孙后代能受到这种革命传统教育,让红色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郑位三之女郑复康(中)、村书记郑春华和刘伟毅交流下一步的红色美丽村庄规划建设思路

如今,郑位三故居不仅是武汉科技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也是红安远近闻名的红色打卡地。故居建成之后,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参观游览,村书记郑春华表示:“武科大刘教授用心、用情、用力为我们编制红色美丽村庄规划,推动郑位三故居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做成了我们多年想做,但没有做成的事!伴随郑位三故居的建成,老百姓亲身感受到村容村貌的新变化,红色文化正在我们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

标签: 武科 郑位三 红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