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于谦做的事,你就理解朱祁镇为什么杀他了,换你也会这么做
说起来明朝历史上那些让人意难平的人和事,许多人都会想到于谦的死,觉得朱祁镇不应该杀他,但其实,如果设身处地站在朱祁镇的角度来说,于谦是必杀的。公元1449年,朱祁镇率军御驾亲征,结果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被瓦剌的也先给包了饺子,朱祁镇自己也成了也先的俘虏,直接被打包送到了瓦剌大营。这消息一传到京城,整个朝廷立马跟炸了锅似的。这个时候,于谦站了出来,面对瓦剌大军压境和朝廷群龙无首的双重危机,他一面从全国征调勤王部队迅速回京,布置京城防御,在九门外部署22万守军,配备了1万杆火铳、44万支火箭。

另一方面,他联合孙太后玩了个“花活”,先让朱祁钰当大明王朝的代理“话事人”(监国),然后在背后推动更进一步,朱祁钰就这样半推半就即位,是为明代宗,远在瓦剌的朱祁镇直接成了太上皇。据《明史·景帝本纪》记载,朱祁钰这个"临时工转正"的操作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效率相当之高。

当瓦剌满心欢喜带着明朝的前任老板朱祁镇来谈"赎金"时,根本没想到手里的宝贝疙瘩已经不值钱了,面对瓦剌,景泰帝直接来了句"朕的大明,朕说了算"(《明史·瓦剌传》),这波"现任不认前任"的操作,为日后的"夺门之变"埋下了伏笔。于是,也先带着朱祁镇,浩浩荡荡地杀到北京城下,准备上点硬手段,心想朱祁镇在自己手里,太上皇也是皇,明军一定不会轻举妄动,结果万万没想到,于谦大手一挥,明军的大炮就轰隆隆的炸了起来,直接往也先的军营里招呼。也先当时就懵了,心想这于谦是不是疯了?他就不怕把朱祁镇给轰死了?

据《明实录》记载,仅彰义门战场就消耗火药20万斤,也先的军营被炸得七荤八素,朱祁镇自己也懵了,在也先军营里头被吓得够呛,他曾想到了无数种可能,却唯独没想到于谦竟然能整这么一出,朱祁镇心里能没想法吗?“我堂堂一国之君,被俘虏了也就算了,你于谦居然还不顾我的死活,拿大炮轰我?这事儿后来成了朱祁镇心里的一根刺,拔都拔不掉。

另一方面,当时朱祁镇被俘的消息传到朝廷时,百官激愤,这个时候,王振已经在乱军之中被护卫将军樊忠锤死,于是百官便把矛头指向王振余党,要求朱祁钰严惩。这时候,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出言阻拦,马顺这家伙,平时就仗着王振的势力横行霸道,百官们早就看他不顺眼了。这次,百官们一拥而上,对着马顺就是一顿暴打,马顺被打得鼻青脸肿,最后竟然被活活打死了,这还不解气,顺便把王振的外甥王山也打死了。

要知道,锦衣卫是皇帝的贴身护卫,堂堂锦衣卫的指挥使就这样被百官打死,朱祁钰都吓得要跑了,面对这种情况,于谦站了出来,表示王振等人是奸佞,对于百官的行为,轻描淡写俩字“无罪”。这事在朱祁镇看来,那简直是疯狂打脸,百官打死我的锦衣卫头领,他一句话就给摆平了?我这皇帝的脸往哪儿放?那以后大臣们要是都这么干,我这皇帝还当不当了?景泰三年,逐渐坐稳皇位的朱祁钰开始考虑彻底抹去朱祁镇的痕迹,因此想把把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换成自己儿子朱见济。据《明史·于谦传》记载,当朱祁钰把问题抛给于谦"太子年幼恐难当大任"时,于谦回了句"此乃陛下家事",意思再明显不过了:我双手支持,陛下开心就好。

于谦为什么如此支持换太子,说白了就是为了巩固朱祁钰手中的皇权,朱祁钰的皇权稳定了,于谦才能大力推行兵制改革,两者之间是各取所需的存在。这种政治默契,直到八年后"夺门之变"才被打破——复辟的朱祁镇给于谦定的罪名里,赫然列着"逢迎景泰易储"。于谦可能确实是大忠臣,他力推把朱祁镇变成太上皇,京师保卫战炮轰朱祁镇,后来把朱祁镇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废掉,这些事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很可惜,朱祁镇竟然通过夺门之变又杀回来了,这时候于谦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果然,朱祁镇夺门之变后第一个就把于谦砍了。部分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