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1月,北京的大雪还没有完全融化,崇文门前,人们屏住了呼吸,注视着这一幕。行刑台上,站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虽然被扣着谋逆的帽子,但周围的人都知道,这个叫于谦的人,曾经一手拯救了大明。七年前,他以一己之力,击退了瓦剌。七年之后,他却被明英宗朱祁镇斩杀。这一场看似荒诞的悲剧,却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权力博弈的结果。
网络图片 于谦
于谦的死,往往被后人看作是忠臣蒙冤的典范,然而,如果细查朱祁镇和他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这并不是单纯的正邪之争。于谦从支持景泰帝,到不肯南下,他所做的一切选择,都在不经意间将朱祁镇推向了权力的边缘。夺门之变一响,拯救了大明江山的功臣,就成了新皇重新掌权的牺牲品,他的功劳越大,朱祁镇的失败就越明显。
网络图片 朱祁钰
拥立新帝
土木堡狼烟一去,明王朝便陷于君俘国危的危局之中。在瓦剌挟持朱祁镇进行敲诈的时候,于谦顶住所有人的压力,力排众议,拥立了朱祁钰为新皇帝。这个决定虽然是为了拯救国家,但也在礼仪和法律上留下了一道致命的裂缝,太庙铜鼎上镌刻景泰二字,朱祁镇的正统地位就受到了永远的损害。
于谦执掌大权后,更是将国家利益放在了皇权之上,改革三大军营,废除了世袭的军队制度,九边防务,削弱了藩王的力量,更是直言不讳地劝说景泰帝,皇帝当为天下守器
。于谦虽然将天下苍生团结在了一起,但也让朱祁镇内心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朝堂之中,一封来自南宫的密函悄无声息地写着:于谦不是臣子,而是叛国贼。
网络图片 土木堡之变
权力真空
景泰帝病情越来越重,朱批上的字迹也越来越潦草,悬而未决的皇位之争,终于成为了事件爆发的导火索。景泰八年,一月十六日,紫禁城中阴霾密布,徐有贞看着天空,忽然大叫一声:紫微晦暗,帝星将易,石亨立即领兵千余人,用金符诈开了南宫的门锁。朱祁镇看着跪伏在地的将军们,七年幽禁之辱,以及重新执掌传国玉玺的欲望,都在他的眼眸里涌动。这一次夺门之变,朱祁镇成功复位。
徐有贞在奉天殿内大喊:若不杀于谦,复国便无名!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只有把景泰朝称为伪朝,才能粉饰复位的正当性。而于谦则是景泰朝政制度的中心建立者,他的存在,从根本上否定了朱祁镇的复位。
网络图片 夺门之变
皇帝谋略
于谦之死并非单纯的复仇,更是一项有计划的皇权重建计划。首先,于谦建立起了一套独立的军队系统,京城三个大营都是由兵部统领,九边兵马都是他们的人,以文驭武,令朱祁镇有一种被敌人盯上的感觉。其次,景泰时期的官员遍及六部,其中于谦推荐的官员就达17人。朱祁镇需要一具足以震慑整个朝廷的尸体,就像刑部的圣旨里说的那样:杀鸡儆猴,以示警告。
更深层次的冲突发生在思想上。于谦书房里挂着社稷之臣四个大字,这是对皇帝的一种无形的挑战。一旦文官集团以天下取代天子,朱祁镇就不得不举起屠刀,用鲜血来捍卫君权神授的教义。
道德两难
可笑的是,在《明英宗实录》中,朱祁镇在于谦的告老书上,低声说了一句:谦固忠吗?徐有贞却用周公诛管蔡的古训逼迫,朱祁镇终于在圣旨上盖了章,这就像是一个笑话,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最后还是选择除掉对国家忠心的大臣。
网络图片 朱祁镇
1457年1月22日,北京刮起了一阵凛冽的北风,崇文门刑场前的黄土已被血染红。辰时三刻,于谦穿着一身朴素的囚服,镣铐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就在这时,刑部尚书念出谋逆二字,忽然一名年老的士兵跪倒在地,大叫道:大人救京都时,瓦剌箭矢都比不上这把剑!这句话就像是一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水面,哭声像水波一样渐渐传开,但是最终还是无法刺穿皇帝的铁幕。
于谦站在刑场上,拒绝了最后一杯,对着南边磕了三个响头:此非拜君,乃拜太祖创国之德。当刽子手的刀落下的刹那,历史上就有了天忽阴晦,京师地动的记载。与此同时,紫禁城之中,朱祁镇正在看着桌上的两份奏章,一份是于谦临死之前所作的一封《请罢黜疏》,字里行间都是对重边防,轻徭薄赋的劝诫。一张是徐有贞呈上来的《逆党名录》,上面写满了南宫七年的怨气,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带着铁锈般的颜色。
当于谦的人头被挂在了城门上时,死刑的目的,已经超越了惩罚的范畴,显然他的人头成了朱祁镇重塑皇权的祭品,同时九重殿外,石亨率领大军,血洗了兵部,将三大营将军的名册扔进了火盆里;文华殿里,新来的大臣们正紧张地抄写着景泰伪政的定论。朱祁镇在行刑完于谦第二天,发布了一份《复位诏书》,说明自己继承了太宗的衣钵,想要用祖宗的法律来掩盖这场复位带来的伤痕。
网络图片 朱祁镇复位
结尾
锦衣卫杀入于谦府后,史书记载了一个最荒谬的对比:掌管着所有军队的兵部尚书,家中居然只有书籍。瓦剌铁骑没能成功办到的事情,却被南宫王朝的阴谋给击溃了。成化初期,明宪宗朱见深上书,先皇已知其罪,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把当权者的虚伪剥了个精光,就连朱祁镇后来也不得不承认,这场清剿只是一个为了保住皇位而编造出来的谎言。
于谦的罪孽,就是戳中了一个皇帝的软肋。他在北京城墙上大喊社稷为重,又在奏折上坚称天意难测,唯德行是从,他试图将国家和君王分离开来。这一超前的理想道德,就像一把尖刀,扎进了独裁政权的心房,让紫禁城都为之震颤。权力可以扼杀身体,但不能熄灭思想的火焰:李贤、张居正等内阁大臣,都在默默地诵读于谦的奏折,在皇权的压力下,保住了文官集团的灵魂之火。
六百年过去了,杭州于谦祠的雕像还在朝北。刑场上飞溅的鲜血,已经冷却下来,但是谋逆这两个字,却在漫长的历史中露出了它的真面目,这不是因为忠诚,也不是因为阴谋,而是因为权势对理念的畏惧。这并不是一个朝代的复苏,而是一种近乎于疯狂的独裁统治,撕下了自己的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