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明朝的朱祁镇皇帝”,大家可能都会联想到“土木堡大战”。在那场仗里,明朝的20万大军竟然打不过蒙古瓦剌部的3万人,不仅输得一塌糊涂,就连皇上也被瓦剌部给抓走了,这可真是明朝历史上的一大丢脸事儿。
后来,在“夺门之变”事件之后,朱祁镇不光把忠臣于谦给杀了,还开始依赖宦官和锦衣卫这些特务来管理国家。这一来,朝廷里上下对锦衣卫那是既恨又怕,情绪达到了顶点。
这位皇上怎么能得到“英宗”这样的尊称呢?是不是就因为他儿子给封的,还是有其他啥讲究啊?
【年少登基】
明英宗朱祁镇小时候很受他爸爸宣宗的宠爱,但可惜宣宗死得早,没能手把手教他怎么做皇帝。而且宣宗走得太匆忙,那时候朱祁镇才七岁多一点点。这么小的孩子就当上了皇帝,要管整个国家的大事,真让人挺担心的。
皇帝年幼,国家局势不稳,所以宣宗在世时就让张太后(宣宗的亲妈)和孙皇后(朱祁镇的亲妈)一起辅佐朱祁镇管理国家大事。但这俩人都不是爱揽权的人,特别是孙皇后,对朝廷的事更是一点儿都不懂。张太后虽然稍微懂点儿,但也不愿抢小皇帝的风头。于是,她们就找来了号称“三杨”的几位大臣和其他两位帮手,一起帮朱祁镇打理国家。张太后呢,就负责盯着这些大臣,但不插手具体的事务。
太奶奶和皇奶奶这种不管不顾的做法,对朱祁镇来说真是太不够意思了。他还那么小,就得天天对着“三杨”这些人,听他们唠些他根本听不懂的东西,真是挺无聊的。
因此,朱祁镇就让自己信赖的“王先生”王振升了官。
王振原本是个想读书却没出路的文人,后来一咬牙,自己把自己变成了太监,进宫做了宦官。他还真是走运,赶上了明宣宗特别看重宦官学问的时候,连翰林院的大学问家都被请来,给宦官们上课教读书。
结果,王振因为有点文化又特别会琢磨别人的心思,得到了明宣宗的青睐。宣宗就把他派到了太子朱祁镇的身边,照顾并教导朱祁镇。那时候,年幼的朱祁镇哪里是王振这个精明人的对手啊?因此,朱祁镇从小就非常害怕也尊敬这位有学问的太监。
特别是宣宗过世后,太后和皇后都没怎么好好管教朱祁镇,他很多的观念和想法其实都是从王振那里学来的。这样一来,朱祁镇从小就被王振控制住了,一辈子都没能摆脱王振的影响。
【权臣王振】
在太皇太后和“三杨”阁老还健在的日子里,王振没法直接插手朝廷大事。不过他挺有办法,一个劲儿地讨好朱祁镇,靠着和朱祁镇的亲近关系,拉拢了不少大臣,慢慢培养起了自己的小圈子,在朝廷里的势力也越来越大了。
张太后去世那会儿,“三杨”里的杨荣已经走了两年,杨士奇也回老家养老去了,杨溥年纪也大了,而且他这人不会耍心眼儿,没法跟王振抗衡。
这时候,朱祁镇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他其实已经被王振给“带跑偏”了。说白了,他就像是个“摆设皇帝”,真正拿主意、发号施令的都是王振。王振会巧妙地让朱祁镇觉得,那些主意都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王振当上了司礼监掌印太监,他的权力比首相还要大,其实已经悄悄地控制了整个朝廷。不论是上奏的折子还是大臣们,都得先过他这一关,才能见到皇帝朱祁镇。所以,等张太后去世后,王振就完全把朝廷大权揽到了自己手里。
王振想保住自己的位子,就给朱祁镇出主意,说要对大臣们严加管束,用很重的惩罚来治理。这样,王振就能更容易地对付那些不听他的话的人,还能提拔那些听他话、顺从他的人。
王振特别受朱祁镇的信任和敬重,朱祁镇总是亲切地叫他“先生”,从来不用他的名字来称呼。这样一来,其他人也就只能跟着叫王振翁父了。更有甚者,一些厚颜无耻的人为了巴结王振,还会认他做干爹呢。
皇宫里头有像王振这样的坏宦官,当然也少不了忠心耿耿、敢于直言的大臣。可是,这些大臣压根儿就没法儿跑到朱祁镇皇帝那儿去告王振的状,不管是他们写的奏章还是他们自己,全都会被王振给挡在外面。
再说了,就算能见到朱祁镇也没用,他对王振的信任简直是瞎了眼一样,别人怎么说王振的坏话都听不进去。相反,他对王振的一言一行都拍手叫好,全力支持。
王振不光喜欢权力带来的心里爽快,他对钱财的喜欢更是不得了。刚开始时,他还会找借口要贿赂,但慢慢地,他就越来越大胆,到后来,要是不主动给他送礼,就得倒霉受罚了。
明朝时候有个大官叫于谦,他在外地做巡抚时,有次被召见去皇宫见皇上。因为没给大太监王振送礼,王振就故意找茬陷害他,害得他差点就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被杀了头。
并且王振不光在家里头贪钱收礼,对待外面的人他也一样狠,绝不留情。
【土木之变】
朱祁镇开始亲自管事后,实际上朝廷的大权都跑到了王振手里。他背着大家,偷偷跟蒙古瓦剌部做起了买卖,拿弓箭去换他们那里的好马。而且,王振对瓦剌部派来明朝进贡的人数也不管控(本来,朝廷得给每个进贡的人赏东西),结果没多久,进贡的人就从50个猛涨到了2000多个。
有那么一回,瓦剌部派来的使者人数突然暴涨,快接近4000人了,这让王振非常生气,因为他们原本只该来2000多人。王振心想得给这贪心的瓦剌部点颜色瞧瞧,于是他就按实际到的人数给赏赐,连带着回赠的礼物也大幅度缩水了。
他这样做惹恼了瓦剌部落。其实,瓦剌之所以向明朝低头,是因为他们内部不和,打来打去的。现在,瓦剌的头儿也先可厉害了,带着族人打败了蒙古的另外两个部落鞑靼和兀良哈,统一了大草原。统一之后的瓦剌,对中原的地盘也是馋得很呢。
瓦剌部落瞅准时机,向明朝发起了攻击。明朝的兵马呢,在“仁宣之治”那段太平日子里养尊处优,早就比不上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那时候的勇猛了。所以跟蒙古骑兵一打起来就连连败退,边境的军队赶紧向京城呼救。
这时候的王振,骄傲得没法再骄傲了,他明明对带兵打仗一无所知,却硬是不听朝廷里那些将军还有兵部官员的忠告,一个劲儿地鼓动朱祁镇亲自带兵出征。说起朱祁镇,这家伙可是从小听着太祖和高祖的英雄事迹长大的,心里头一直憋着股劲儿,想跟老祖宗们一样,在战场上大展身手,立下赫赫战功。
王振觉得,朱祁镇亲自带兵出征,肯定能轻而易举地击退瓦剌部,他对朝廷的军队抱有极大的信心,于是也跟着一起上了战场。
结果,两个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家伙,当上了这支大军的老大。要命的是,他俩还特别固执,别人的建议根本听不进去。
短短两天,朱祁镇和王振就召集了二十万大军。至于什么武器装备、粮食补给这些事儿,他俩压根儿没多想。跟着一块儿出征的那些国公、侯爷还有文武百官,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着急却也没办法。
可想而知,那支军队还没走到战场,就因饥饿倒下了许多人,瓦剌将领稍微动点脑筋,这支大军就自己乱了套。朱祁镇和王振原本雄心勃勃地去打仗,最后却只能灰溜溜地逃跑。
瓦剌部这次打仗真是顺风顺水,一路追上去只管杀敌,立功就像捡东西一样容易。所以他们也不愿意停下,就一直追着那支败军深入到了明朝的内部。结果,朱祁镇他们一群人在土木堡被瓦剌部给追上了,朱祁镇成了俘虏,而王振呢,不知道是死在敌人手里,还是我们自己人手里,反正,这个在朱祁镇身边掌权八年的大太监,就在这场混战里丢了命。
【英宗复辟】
朱祁镇被抓后,瓦剌部想借着他皇帝的身份,不断向明朝敲诈勒索。明朝这边反应迅速,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还有大臣于谦等人,提议让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当上新皇帝,而朱祁镇则被封为太上皇,受到尊敬。
其实就是觉得朱祁镇已经活不长了。
没了朱祁镇和王振的“捣乱”,明朝的军队虽说打仗没那么厉害了,但在防守上还是挺给力的,一次次地把瓦剌的进攻都给挡了回去。瓦剌部看从明朝这儿捞不到好处,就琢磨着把朱祁镇放了,跟明朝讲和算了。
朱祁镇回来以后,有传言说他和朱祁钰这对兄弟互相行了君臣大礼,然后手拉着手伤心地哭了很长时间。
随后,朱祁钰把他囚禁在了南宫,这一囚就是漫长的七年时间。
朱祁钰心慈手软了,说到底,他可能天生就不是当皇帝的料。这皇位啊,是独一份的权力,要么就别去抢,要抢就得下狠手,干脆让朱祁镇在南宫“消失”算了。可朱祁钰对朱祁镇的囚禁,到最后还是给自己惹上了大麻烦。
朱祁钰做了八年皇上后,儿子突然死了,他自己也病得很重,眼看就要不行了。大臣石亨一看这形势,立刻拉上几个大臣商量,打算把朱祁镇给放出来,重新让他当皇上。
石亨这次行动里到底有多少是真忠心,挺难讲清楚的。这家伙带兵打仗确实有两把刷子,连于谦都说他“适合当将领”;而且他在做人方面也有一套,深得朱祁钰的信任,甚至在朱祁钰病得很重时,他还一直陪在身边。
但是,就因为石亨得到了信任,他亲眼目睹了朱祁钰病得厉害,眼看就要不行了。为了握紧自己手里的权力,还想再往上爬一爬,他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一直以来对他很好的“代宗”,转头就跑到“英宗”那边去讨好卖乖了。
朱祁镇这位明英宗被释放后,首先动手除了于谦等几位重臣,接着又对自己的亲弟弟朱祁钰下了狠手。等到他觉得自己坐稳了皇位,那些帮他复位有功的石亨等人,也一个个被他收拾掉,朝廷大权再次被他牢牢抓在了手里。
【结语】
朱祁镇当过两次皇帝,头一回用的年号是正统,第二回是天顺,加起来一共管了二十二年的国家。他头一回当皇帝时,干的那些糊涂事和错事,说白了,都是老账翻出来的问题。就像小孩子调皮捣蛋,不管他是皇帝还是普通人,都一样。俗话说得好,“孩子没教好,大人有责任”,所以这账啊,得多算在他长辈头上,不能完全怪朱祁镇。
朱祁镇重新当上皇帝后,在天顺年间,大家还是记得并尊敬死去的王振。他不仅给王振恢复了名誉,还建了个祠堂,里面放了王振的雕像。你想想,他被敌人抓走一年,又被关起来七年,他会不知道王振的真面目吗?我猜他肯定知道。但是人都死了,恩怨也一笔勾销了。朱祁镇就选择忘掉王振干的那些坏事,而他小时候和王振一起度过的快乐日子,我想他会一直记在心里。
天顺年间,朱祁镇像变了个人似的,每天都非常努力地治理国家。他还真的显示出了连他老爸朱瞻基都会夸奖的治国本领。不管是朝廷里权力的分配,还是老百姓的生活、国家经济、军事力量,他都处理得挺好。
他在天顺年间只当了八年皇帝,还没来得及做太多事情就去世了。又因为一场败仗和错杀一个人的事情,给他的形象带来了太大的阴影,导致大家往往忽略了他身上的一些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