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综艺戏曲

从相声学徒到梨园宗师:艾世菊的艺术传奇

前期笔者曾撰文介绍了若干于京剧领域坐科,而后转行至相声界的知名艺人(详见《相声界的“京剧插班生”:从唱念做打到说学逗唱的跨界传奇》)。今天专门为大家介绍一位以相声作为艺术起点,依靠命运的转折以及自身的不懈奋进,最终成为京剧丑行一代大家的老先生——艾世菊。

这位从北京胡同走出的艺人,用其毕生精力诠释了“无丑不成戏”的真谛,他跨越行当的非凡经历,在戏曲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篇章。

艾世菊,原名艾云章,于1916 年秋降生于北京永定门外一户贫困的理发匠家庭。艾云章上面有一位姐姐,后续又添了一个妹妹。他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走街串巷剃头获取的微薄收入来维系。由于他和妹妹的相继降临,家中增添了两张吃饭的嘴巴,家境变得更加穷困艰难。

8岁时,为养家糊口,在表叔张寿臣(艾世菊的奶奶是张寿爷的姑姑提议下),艾世菊开始学习相声,拜在刘德智(“相声八德”之一,郭启儒的师傅)门下学习相声。

刘德智

年幼的艾世菊很快掌握了《八扇屏》《报菜名》等经典段子,现在网上还能找到艾世菊1982年66岁表演《报菜名》的视频,他相声贯口的童子功可见一斑。

艾世菊跟刘德智学了两年,因为年幼多病,健康状况长期欠佳,无奈只好辍学调养。而当时相声演员主要以走街串巷、露天撂地的方式演出,家人也逐渐觉得艾世菊的身体召状况不适合依靠相声谋生了。

后来,侯宝林曾风趣地对艾世菊的二女婿常祥霖(曲艺理论家)说:“你岳父原先是学相声的,没饭。我原先是学京剧的,也没饭。我们俩倒下个儿,他出名了,我成家了。”这段玩笑话揭示了艾世菊早年的困境。

1928年,在家休两年的艾世菊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机——考入京剧富连成科班,从此踏上京剧之路。

进入富连成科班后,艾世菊开始学习的是武花脸,取艺名“世豹”。后被萧长华(1978-1967,京剧名丑、富连成总教习)先生慧眼识才,改学丑角,并为他改名“世菊”,这个名字暗含两层意思:一是戏曲梨园界雅称菊坛;二是艾世菊出生在秋天,意寓艾世菊会像九月的菊花般灿烂夺目。从此,这个名字伴随艾云章(艾世菊)走过了戏曲人生。

萧长华

艾世菊坐科九年,白天跟随萧长华、郭春山(1874年一1946年)专攻文丑表演技巧,打磨念白与做派;夜晚则在师兄叶盛章(1912-1966,京剧丑角挑班第一人、“叶派”创始人)教导下钻研武丑功夫,与叶盛章、萧盛萱(萧长华之子,1917-2000)等师兄切磋毯子功等身法技艺。

叶盛章

1936年,他尚未正式出科,就获得《立言报》主办的童伶选举丑行“探花”称号(第三名)。

1937年艾世菊出科(毕业)后,开始辗转于京津沪等地登台献艺。他不仅拜马富禄(1900—1969)为师,还向(1896-1960)王福山等丑角前辈请教,将文丑幽默与武丑矫健融为一体,表演风格独树一帜。

1938年,他与毛世来合作《战宛城》,表演“胡车“盗戟”一折,动作迅捷如电,麒麟童周信芳都盛赞“增色三分”。

1940年代在上海滩,艾世菊已成为压轴演员,他塑造的人物深入人心——时迁偷鸡时展示“吃火”绝技,能使燃烧的火纸瞬间熄灭;饰演武大郎时,以矮子步蹲行全场,将憨厚之态与辛酸之感融入细腻表演之中。

他的反串角色也让人拍案叫绝:

在《白水滩》中艾世菊饰演“青面虎”(武花脸)一角,与荀慧生饰演的“十一郎”对打配合极其圆熟,每场演出都掌声雷动。

新中国成立后,艾世菊扎根上海京剧院,在传承传统戏曲的同时,积极参与现代戏创作。

在《法门寺》中,状纸的念白多达近300字,被他精准阐释,将大太监贾桂这一角色刻画得栩栩如生;在移植汉剧《打花鼓》时,他删去低俗桥段,加入夫妻互诉衷肠的情节,让老戏焕发新的生命力。他坚守萧长华先生教导的“丑角不丑,丑中见美”的理念,删繁就简、精炼台词,让念白如金石掷地般铿锵有力。

他在现代戏《智取威虎山》中饰演“一撮毛”,《海港》中饰演“钱守维”、《宝剑出鞘》中饰演“日本战犯”……,都延续匠心精神,用细腻手法丰富新时代京剧表现形式,有新的创造。

晚年艾世菊将更多精力倾注于教学工作,对徒弟们寄予厚望,却毫无架子。他拒绝弟子使用录音笔记,执意以“心传”方式启发他们领悟艺术的真谛。朱世慧、严庆谷等当代丑角名家都受到过他的教益。

2000年,在其84岁之时,当他坐着轮椅观看年轻演员排练《打花鼓》时,一幕令人动容的场景出现了了——老人忽然站起身来,再度展示武大郎标志性的矮子步,那一刻,刻仿佛六十载光阴倒流,恰如他的生命轨迹一般,对舞台的热爱从未消退。

2012年,艾世菊获得中国戏剧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同年,这位享年96岁的艺术大师溘然长逝,留存于弟子和观众心间的,是永恒不朽的匠人精神。

标签: 相声 萧长华 艾世菊 梨园 梨园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