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综艺戏曲

郭德纲评价李贺:韩愈也扶不起的“诗鬼”

郭德纲在2025新书《活得明白》我们勾勒出唐代诗人李贺的生平与创作。郭德纲说李贺是韩愈也扶不起的“诗鬼”

郭德纲先生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深入探讨了唐代诗人李贺的生平与创作,揭示了这位被称为“诗鬼”的诗人短暂而坎坷的一生。郭德纲以他独特的视角和幽默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又令人唏嘘的李贺形象,同时也让我们对这位唐代诗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李贺,字长吉,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卒于元和十一年(816年),享年仅二十七岁。他出生于河南福昌县昌谷乡,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宜阳县。李贺的诗歌风格独特,以空灵诡异著称,尤其擅长描写神仙鬼怪的题材,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郭德纲在文章中提到,“李贺写诗最爱写神仙鬼怪的题材,风格以空灵诡异见长”,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

李贺的诗歌中,常常出现“死”“老”等字眼,这些在当时被认为不吉利的词汇,却被他毫不避讳地用于创作之中。据李商隐描述,李贺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奇丑,但他的才华却无人能及。李贺自幼勤奋好学,天资聪颖,七岁就能作诗写文章,且格外擅长疾书。他的创作过程极为刻苦,常常骑着瘦马外出,一边走一边观察,一旦有灵感便记录下来,晚上回家再整理成诗。郭德纲引用了李贺母亲的话:“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生动地描绘了李贺创作的艰辛,也让我们理解了“呕心沥血”这个成语的由来。

李贺的才华得到了当时文坛领袖韩愈的认可。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爱才如命。当韩愈读到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时,拍案叫绝,并亲自前往李贺的老家福昌拜访。韩愈对李贺的才华赞不绝口,并鼓励他参加科举考试。然而,命运却对李贺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晋肃”谐音“进士”,这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下被认为是一种忌讳。因此,有人匿名举报,导致李贺被取消了科举考试的资格,且终生不得参加考试。

郭德纲在文章中提到,韩愈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四处奔走,甚至写了一篇文章《讳辩》来为李贺辩护。然而,尽管韩愈地位显赫,但最终还是没能改变李贺的命运。李贺的科举之路被无情地堵死了,他的仕途也因此陷入了绝境。

尽管科举之路被堵死,但韩愈并没有放弃李贺。他通过关系为李贺谋得了一份奉礼郎的官职。虽然这个官职不大,但却是一份有编制的工作,李贺也因此得以摆脱种地的劳苦。然而,李贺的仕途并不顺利。他在官场上看到了许多他看不惯的事情,于是写了不少针砭时弊的诗。郭德纲指出,李贺的这些诗作虽然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但也让他在官场中更加孤立。最终,李贺勉强干了三年,便称病辞职了。

辞职后的李贺并没有放弃追求功名。他听从朋友的建议,弃笔从戎,到昭义军中做了幕僚。然而,昭义军曾经参与过安史之乱,虽然后来投降得到赦免,但这个污点始终无法洗掉。李贺在军中并没有得到重用,他的理想最终破灭。郭德纲在文章中引用了李贺的诗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表达了李贺对功名的渴望,但现实却让他无奈地回到了老家。

回到老家后的李贺,生活逐渐陷入困境。他曾经的朋友和亲人开始对他冷嘲热讽,他的生活充满了孤独与无奈。然而,李贺并没有放弃创作,他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命运的抗争都融入到了诗歌中。郭德纲在文章中提到,李贺的诗歌中常常借鬼怪神话比喻社会现象,抒发内心的苦楚。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李贺的诗歌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但他的才华却在后世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凝炼,想象奇特,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郭德纲在文章中指出,李贺的诗歌虽然在当时不被理解,但他的才华却无人能及。他的诗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与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相提并论。

郭德纲在文章中对李贺的一生给予了深刻的评价。他认为,李贺过于痴迷学术,从小没有受过什么挫折,因此在遇到挫折时无法接受。李贺的一生充满了遗憾,他的才华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他的理想也最终破灭。然而,李贺的诗歌却成为了他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命运的抗争,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李贺。

郭德纲在文章中引用了李贺的诗句“人生起起落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表达了他对李贺的同情和理解。他认为,李贺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或许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然而,李贺的悲剧也让我们看到了命运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奈。李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诗歌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标签: 郭德纲 李贺 诗歌 韩愈 昭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