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综艺戏曲

从曹云金聚会看相声圈的“江湖经济学”

师徒恩怨背后的商业暗战

这场被茅台与烤全羊所包裹的聚会,本质上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流量实验。

曹云金近些年来在短视频平台上深入地进行耕耘,通过直播来讲述相声,将传统段子予以拆解,成功地把个人的IP与“反叛者”这一标签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

此次聚会中,“羊鞭”,“白吃白喝”等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被抛出,恰恰是互联网传播的关键所在,就如同打开了一把,爆点的密码锁。

数据显示,其相关视频48小时内播放量突破5000万,评论区超10万条互动,这场看似私密的饭局,实则是新媒体时代相声演员“内容造浪”的典型案例。

相声行业正经历着从“园子经济”到“流量经济”的转型。德云社凭借剧场,以及综艺和电影构建起商业帝国;而曹云金们则通过直播打赏,还有话题营销达成了弯道超车。二者看似相互对立,实则一同印证了“争议便是流量,流量就是生存”的行业新法则。

曹云金跟郭德纲的决裂,将传统师徒制那层温情的面纱给撕开了。

德云社早期“家班制”模式之下,师徒似父子一般,不过利益分配不够明晰,人身依附性过于强烈等诸多问题,最终致使“八月风波”得以引发。

反观曹云金自立门户之后,采用了“工作室制”,演员们按商演进行分成,短视频的收益,也能自主支配。这种去中心化的模式,虽然削弱了传统的凝聚性,但是却更加契合年轻演员对于“自由变现”的诉求。

传统伦理让位于商业理性,正是曲艺行业现代化进程的缩影。

数据佐证:某机构调研显示,70%的95后曲艺从业者,更倾向于签约MCN机构,而非传统班社。理由包括,“分成更为透明”,“个人IP打造的自由度更高”。

网友对“郭德纲缺席”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这暴露出大众对于“圆满结局”所抱有的一种集体性执念。这种心理源自于两种文化基因:

传统戏曲的“大团圆”惯性:从《将相和》,再到《赵氏孤儿》,和解无疑是经典叙事的最为适宜之选;

互联网时代的“吃瓜伦理”:公众既渴望冲突带来的戏剧张力,又期待道德审判后的情感宣泄。

现实中人际裂痕难以弥合,不过观众仍将师徒和解视为“行业正能量”的象征。这种矛盾,恰如钱钟书所言:“偏见乃是思想的星期日之娱乐”

——我们批判名利场的虚伪,却又沉迷于围观名利场的纠葛

曹云金在聚会的时候强调,“说相声的,活着就好”,这句话隐隐约约地透露出这个行业的一些焦虑。当下相声正在面临着两大挑战:

破局参考:京剧“青春版《牡丹亭》”,评书“知识付费+沉浸式剧场”等跨界实验,或许可为相声提供转型思路——将“传统技艺”转化为“文化元件”,嵌入到游戏、短视频等新的场景当中。

这顿万元的聚餐,恰似相声圈里的“最后的晚餐”——旧江湖的恩怨,尚未完全散场,新江湖的规则,已经悄然崛起。当曹云金们举起茅台敬向手机镜头之时,他们敬的,不仅仅是缺席的故人,更是一个正在逐渐消逝的行业黄金时代。而身为看客的我们,或许应该思考:当流量渐渐褪去后,相声留给时代的,除了热搜与争议之外,还能留存些什么?

标签: 相声 曹云金 江湖 聚会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