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综艺戏曲

又跌了,这次不一样?

这轮科技股回调应该没人会骂基金经理了吧,

很多都在大涨后做了“限购”处理。

比如这只,

邵洁管的“中欧智能制造A”,

去年9月24日到今年2月27日涨了104.36%,然后于3月3日开始限购,单日最多买10万元。

其他大涨的基金,“永赢先进制造”、“鹏华碳中和”等也公告了限购。2月13日后,永赢先进制造单日限购100万元;2月24日后,鹏华碳中和也单日限购100万元。

01

和“永赢先进制造”、“鹏华碳中和”聚焦机器人不同,中欧智能制造(A类:015143;C类:015144)更均衡一些。

看下四季度的持仓,除了科技股(电子),还有不少新能源和医药股。理想汽车是新能源汽车龙头,阿特斯属于光伏,百普赛斯(生物制药)、晶泰控股(CXO)则属于医药。

再对比二季度、三季度的持仓,清一色的科技股(芯碁微装是半导体设备),邵洁在四季度进行了较大幅度调仓。

有进有退,不死磕一个方向,这是邵洁的独特之处。四季报中她说:

1)投资方向是长期看企业有价值、全球有竞争力的股票;

2)重仓的存储受益于AI景气共振,产品结构升级的芯片设计公司也在经营上展现出业绩趋势,因此在四季度表现亮眼,她对组合中持有的品种做了优化。从四季度持仓变化来看就是减持了这些大涨的股票。

3)关注预期在低位的行业,比如自动驾驶、生命科学等。这是她加仓医药、新能源的原因。

背景上,

邵洁是科技背景出身,曾在国金证券、安信证券任电子行业分析师,所在团队还拿下过新财富、水晶球的第一名。2016年,邵洁加入中欧基金,从研究员一步步成长为基金经理。

投资方法上,邵洁秉持“相信创新价值,前瞻科技周期,寻找个股Alpha”的理念,提前预判技术变化对行业的影响,寻找产业链上真正有空间和价值的公司。2022年重仓新能源抓住了当年的反弹行情,2023年后,基于对硬科技的看好,加仓消费电子和半导体设备,又等到了9月24日以来的科技爆发行情。

所以看净值曲线,中欧智能制造A颇具弹性,每波反弹表现都优于同类平均,成立以来涨了44.51%,同类前1%(截至2025年3月24日,数据来源:Wind)。

除了邵洁,中欧科技战队的其他基金经理也有出色表现。

冯炉丹管的“中欧数字经济A”重仓人工智能,去年9月24日以来涨了86.6%,相对数字经济指数跑出了明显的超额收益。

刘伟伟管的“中欧时代共赢A1”是一只费率优惠基金,2023年11月成立,刚好是行情下跌期,刘伟伟谨慎建仓,2024年2月才把仓位加上去,精准抄底

刘伟伟是新能源研究员出身,风格偏成长,重仓新能源、AI、半导体、汽车等方向,也没错过9月24日以来的科技行情,“中欧时代共赢A1”成立以来涨了47.56%,同类前2%。

02

说回行情,

基金经理高位限购,还有人调仓,科技股最近也有所回调,那行情到头了吗?

先看“中证机器人指数”

不好的一点,行情已经涨到比较高的位置。2025年2月26日,机器人指数收于1932点,是这轮行情的最高点,也离2021年12月的最高点(2027点)咫尺之遥。

拉长看,不算2015年的疯牛行情,过去10年,机器人指数基本在1000点到2000点之间波动,走出了长期的横盘震荡行情,现在明显处于震荡区间顶部的位置。

估值上,2025年2月26日这轮回调前的最高点,机器人指数PE是57.33倍,也和2021年12月最高点时的估值(58.52倍)相差无几。

这么看的话,机器人行情确实比较高了,难怪最近出现回调。

但我们再看业绩,

过去十年,机器人指数的每股收益(EPS)基本是零增长,这是行情长时间横盘震荡,始终无法突破的原因所在,但2020年和2021年的业绩暴涨也带来了2019-2020年的大行情。

比较好的是,2025年、2026年,预期机器人指数的每股收益将大幅增长,从0.48元增至1.08元,涨幅是125%。

再看“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

其实也是长期的震荡行情,PE的高点大概是80多倍,低点是20多倍;行情的高点约是3700点,低点是2000点。2015年下半年以来,基本在这个区间内震荡,没有任何突破。

2023年上半年,虽然在AI趋势带动下出现了一波上涨,但并没有摆脱区间震荡的限制,于2023年6月20日止步3636点,当时的PE是85.77倍,PE百分位是99.32%。

背后的原因,不难猜到,没有业绩增长。

2023年、2024年,虽然有AI产业趋势的利好,但A股上市公司主要是炒概念,能落到业绩上的不多,人工智能指数的业绩增速只有20%+。

但今年不一样,DeepSeek改写了AI竞争格局,机构预期人工智能指数的每股收益将从0.74元增长到1.2元,增幅是62.16%,明年还将再增长25.83%至1.51元。

之前分析创业板时提到过,成长板块,关键看有没有业绩落地,有就是产业趋势,没有就是炒概念。

2013-2015年、2019-2021年,两轮创业板牛市的背后都是业绩的持续增长(红框),分别对应着移动互联网和新能源的产业趋势。

(白线:创业板指行情;紫线:创业板指成分股净利润增速)

之前,人工智能、机器人始终无法实现业绩的持续增长,行情停留在炒概念层面。如果这次不一样,能实现业绩的持续增长,升级为产业趋势,那还是蛮值得期待的。

当然,这是针对长期来说的,高成长行业也通常伴随着高波动,短期的不确定性也很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标签: 刘伟伟 中欧 邵洁 鹏华 限购